畅音阁:清代皇家戏楼的历史与艺术

频道:手游资讯 日期: 浏览:9

畅音阁是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座戏台,与京西颐和园内的德和园大戏楼、承德避暑山庄的清音阁大戏楼并称清代三大戏楼。畅音阁位于故宫博物院内养性殿东侧,宁寿宫后区东路南端,座南面北,建筑宏丽。始建于乾隆三十七年(公元1772年),乾隆四十一年(公元1776年)建成。

畅音阁的建筑结构独特,高20.71米,总面积685.94平方米,分为上、中、下三层,分别为福、禄、寿台。寿台台面有五口井通地下室,上有三个天井通禄台。这种设计使得戏剧中的天兵天将可以倏忽而至,地底灵界之魂也可升至阳间,创造出独特的音响效果。

畅音阁在清代宫廷内具有重要的娱乐功能,每逢各种节日如元旦、立春、上元、端午、七夕、中秋、重阳、冬至、除夕以及皇帝登基、帝后的生日等重大庆典,都要在宫中看戏。尤其是在清末慈禧太后当政时期,凡遇节日,她总是要到畅音阁看戏,并由皇帝、皇后、妃、嫔、命妇以及王公大臣等陪同。

畅音阁不仅是清朝宫廷内最大的戏台,也是建筑艺术的精品,现今已成为历史文物,供人们参观和研究你有没有想过,在古老的紫禁城深处,有一座充满传奇色彩的戏楼,它见证了清朝的兴衰,承载了无数皇家的欢声笑语?没错,它就是畅音阁。今天,就让我带你走进这座神秘的音乐殿堂,一探究竟。

畅音阁

畅音阁,这个名字听起来就让人心生向往。它位于故宫宁寿宫阅是楼院内,始建于乾隆四十一年(1776年),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。这座戏楼不仅是一座建筑,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。

畅音阁

走进畅音阁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它那宏大的建筑规模。它三重檐,台基高1.2米,通高20.71米,总面积685.94平方米。卷棚歇山式顶,覆绿琉璃瓦黄琉璃瓦剪边,一、二层檐覆黄琉璃瓦。阁面阔三间,进深三间,与南边五开间扮戏楼相接,平面呈凸字形。上层檐下悬挂着“畅音阁”匾,中层檐下悬挂“导和怡泰”匾,下层檐下悬挂“壶天宣豫”匾。这些建筑元素无不彰显着皇家的尊贵与气派。

畅音阁

畅音阁内,有三层戏台,上层称福台,中层称禄台,下层称寿台。其中,寿台面积最大,约有14米见方,台内不设立柱,采用抹角梁。台面后部设有4座楼梯,连接平台,上楼梯就能到达禄台。寿台北、东、西三面明间的两柱上方装饰着鬼脸卷草纹木雕彩绘匾,正面(北)面挂着“动静叶清音,知水仁山随所会;春秋富佳日,凤歌鸾舞适其机。”的联句,取自左思《招隐诗》和陶渊明《移居》中的诗句,充满了诗意。

在寿台的中部下方,设有地井,地井内安装有绞盘,平时用木板盖着,盖板可开合。根据戏剧的内容,可以把布景和人物从地下托出台面,造成从地下或水中钻出来的戏剧效果。例如,表演“地涌金莲”一场戏,就是从台底下慢慢钻出四朵大莲花来,一朵莲花上坐着一尊菩萨。

禄台和福台则均将前沿(北侧)作为台面,使观戏者抬头就能看到。三层台设天井上下贯通,禄台、福台井口安设辘轳,下边直对寿台地井。根据剧情需要,天井、地井可升降演员、道具等。使用三层台的剧目不多,绝大多数只在寿台上表演。

畅音阁不仅是皇家戏曲表演的场所,更是皇家音乐殿堂。在这里,有许多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诞生。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音乐的独特魅力,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音乐遗产。

如今,畅音阁已经成为了中国音乐学院的一个重要分院,致力于培养更多的音乐人才。每年,畅音阁都会举办多场音乐会、讲座等活动,为广大音乐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亲近音乐、感受音乐的平台。

畅音阁,这座充满传奇色彩的戏楼,见证了清朝的兴衰,承载了无数皇家的欢声笑语。在这里,你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,也可以体会到音乐的魅力。走进畅音阁,仿佛穿越时空,回到了那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年代。